2019央行降息原因分析

记得2019年开年以来,金融市场到处充斥着对现行经济形势的预估,人民币走势的预判,以及央行是否会在年内降息的可能,各方评论展开了大半年的拉锯战。终于在8月下旬,央行降息降准的消息公布后,这支悬空半年的“靴子”落了下来。针对这个消息的最终落实,小编是这样看待原因的。

首先、贸易增速未达预期,内外两需双双疲软。去年12月,进出口贸易增速双双回落至负增长。以美元计算,12月份中国出口比预期下降4.4个百分点,比预期下降5.4个百分点,比预期下降7.6个百分点,比预期下降4.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正在放缓。在过去18年中表现出色的美国,最近也出现了经济下滑的趋势。在这一前提下,中国出口业必将受到重创,其外部需求也将疲软。另一方面,进口同比下降7.6%也表明国内需求疲软。

其次、PMI跌破荣枯线,去年12月发布PMI指数指数时,中国跌破繁荣-萧条线,跌至49.4点,为2016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这一流行科学中,PMI指数的中文名称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这是一个通过对采购经理人进行月度调查而编制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不景气。作为判断经济形势的首要指标,PMI指数跌至50以下,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加上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下降和内外需求疲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进一步困难。因此,降息并非不可能。

再次、美联储放缓加息节奏,一系列信号,如美国股市崩盘、政府关门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都表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可能已经结束。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未来感到悲观。许多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达到顶峰。几天前,美联储主席改变了态度,表示美联储对加息完全有耐心,预期的三次加息已降至两次。外部环境的改善减轻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约束。以前担心降息会导致资本大量外流,现在降息的压力也已经减轻。

最后、CPI、PPI两大指数双双下降。2018年12月数据公布,2018年12月CPI同比1.9%,前值2.2%,市场预期2.1%。PPI同比0.9%,前值2.7%,市场预期1.6%。可以看出,PPI通缩风险上升,且2019年很有可能会持续下行。PPI通缩将加剧经济下行压力,拉低名义GDP,并导致“债务-通缩”循环重现,且很有可能次轮PPI下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若PPI转为通缩,则需要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显著加码,降息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以上是小编就能够拿到的过去的最为准确的数据来做的央行此次降息降准的结论分析。作为一个负责任有姿态的政府,无不希望经济能够好起来,于是减税降费、降准、MLF、刺激基建等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举措。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