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三角形应用分析

  收敛三角形:收敛三角形又称对称三角形,是常见的市场整理形态。收敛形态三角形是根据形态来命名的,它的特征就是股价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形成一个收敛三角形。收敛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常常是市场最敏感的变盘时机。收敛三角形是由于多空双方在某价格区域内势均力敌,多空双方暂时处于均衡状态而形成的。收敛三角形有其特殊的特征和应用条件,在应用收敛三角形分析时还有一些研判技巧。

  收敛三角形是整理形态的一种,整理形态是指股价沿着某一趋势快速变动一段时间后,而在一定区域内上下窄幅震荡蓄势,等待时机成熟后,再沿着过去的趋势继续的走势形态,就是一种上升中或下跌中的调整歇息阶段,或者称为中继状况。从形态上看,一般认为收敛三角形有四分之三属于整理形态,而只有四分一属于顶部和底部翻转形态。

  一、收敛三角形:形态

  收敛三角形主要是依据其形态命名的,形态特征就是在一定区域的波动幅度逐渐缩小。也就是随着股价的变动,最高价都比前次低,而最低价都比前次高,这样就形成了收敛压缩图形,将这些短期高点和低点分别以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当对称的三角形,并且这个对称三角形成交量,随愈来愈小波度的股价变动而递减,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往往是敏感的最后变盘时机。

  二、收敛三角形:形成原因

  收敛三角形是由于多空双方在某价格区域内势均力敌,多空双方暂时处于均衡状态而形成的。在这个价格区域内,由于对后市不明确,多方不敢轻易做多,而空方也不敢轻易做空。市场做多害怕被套牢,而做空又害怕有利好出现,自己踏空。收敛三角形因此形成。

  在这个阶段,股价从第一个短期性高点回落后,很快会被买方推升,但多方对后市没有太大的信心,或是对前景有狐疑,因此股价未能回升至前高点就告掉头再次下跌;在下跌中,那些沽售者不愿意贱售或是对前景仍存希望,所以主动性卖压不强,股价没有跌到上次低点便被拉起,多空双方相持,使得股价的上下波动范围逐渐缩窄,向上向下的两条边继续向一点走去的形态,就形成收敛三角形。

  三、收敛三角形:特征和应用

  收敛三角形有五种特征,结合收敛三角形的五种特征,在运用收敛三角形分析时又有相应的条件和操作策略,投资者一定要熟练掌握收敛三角形的特征和相应的条件。

  1.股价波动幅度呈收敛状,成交量也随之递减,若向上突破,一般需要利好刺激,而且要放大量的确认,向下突破则不必,随时都有下跌向下突破的可能。

  2. 对称三角型,如果突破向上,最小升幅量度是从形态的第一个上升高点开始画一条和底部边平行的直线,可以预期股价至少会上升到这条线才会遇上第一个阻力;股价上升的速度,会以继续之前同样的角度上升;如果反转下跌,形态的最少跌幅,量度方法也是一样的为平行阻力线。

  3. 向上突破之前成交量的配合可提前看出端倪,股价越是接近三角形顶点突破,攻击力度也越小,通常在底边1/2或3/4处突破为最标准的图形,最佳的突破时机是在两次下跌之后第三次上升之时。;

  4. 形成对称三角形形态的市场气氛为震荡观望,因为多数投资者认为应等事态明朗以后再介入,如果在浓烈的看多气氛中出现此形态,则要小心形成头部形态;

  5.对称三角形突破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反抽,上升的反抽止于高点相连而成的三角形上边线延长线,下跌的反抽则受阻于低点相连的三角形下边线延长线,倘若股价的反抽突破上述所说的三角形边线及其延长线,则该形态可能不成立。

  四、收敛三角形:研判技巧

  在分析收敛三角形时有三种研判技巧,首先是看收敛三角形顶端的成交量,其次是在大盘突破后开始回调时看收敛三角形的回调走势,第三是要注意收敛三角形的规模大小。

  第一、在收敛三角形顶端突破时,如果成交量能有效放大,说明向上突破是真实可信的,如果是向下突破时放量,则预示着该股可能会出现空头陷阱,往往很快会恢复为上涨行情。如果在三角形顶端突破时的成交量处于萎缩状态,那么证明向下突破是真实可信的,而缩量向上的突破大多是假突破。因此,当大盘产生突破性行情时,投资者可以根据量能的变化研判大盘最终的发展趋势。

  第二、在大盘突破后开始回调时看收敛三角形的回调走势,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能迅速结束回调走势,并且不跌破原来的顶点位置,说明大盘向上突破是有效的。如果收敛三角形突破后股指无力上攻,回调时轻易跌破顶点位置,则说明大盘向上突破是无效的。

  第三、是要注意收敛三角形的规模大小,由于目前的收敛三角形的形成时间较长,构成规模较大,相应的理论上涨空间和下跌空间都可观。按照该收敛三角形的运行轨迹和对目前的量价关系分析,如果向下突破,可能会很快见到阶段性底部,将形成重要买点。

  收敛三角形:收敛三角形是整理形态的一种,在运用收敛三角形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实际行情和收敛三角形的具体特征和应用条件以及收敛三角形的研判技巧。另外还要注意在把握收敛三角形在最终突破和翻转向下时,要尤为小心,需掌握节奏和变盘时机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