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会计准则递延收益计算指南
一、递延收益概述
在2017年会计准则下,递延收益是指企业因合同或法规等原因,应当计入损益但尚未实现的收益。这种收益通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转化为实际收益,因此被称为递延收益。在会计处理上,递延收益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二、递延收益的计算方法
递延收益的计算方法因会计准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2017年会计准则下,递延收益的计算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或法规确认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合同或法规中是否明确规定了递延收益的相关条款。如果合同或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则企业需要根据这些条款来确认递延收益的实现条件和时间。
2. 收益的计量
其次,企业需要对递延收益进行计量。这包括确定递延收益的金额和确认方式。在2017年会计准则下,递延收益的计量通常需要遵循公允价值原则,即按照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确认递延收益的价值。
3. 披露要求
最后,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递延收益的相关信息。这包括递延收益的金额、确认时间、计量方法等。同时,企业还需要对递延收益的风险进行披露,以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递延收益的真实情况。
三、递延收益的例子
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签订了一份长期合同,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特定服务并收取费用。根据合同条款,服务提供完毕后,企业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然而,由于服务提供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需要在每个会计期间对递延收益进行确认和计量,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对2017会计准则下递延收益计算方法的介绍,相信读者已经对递延收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递延收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也应关注递延收益的相关信息,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